厲以寧資料圖 中新社發 陳超 攝
  中新網11月20日電臺灣《中國時報》20日刊文分享厲以寧的故事稱,如何保有初衷,堅持做對的事,在一念間,發揮善意與正念,成為別人的貴人,造就更多好事。
  文章摘編如下:
  APEC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,看似兩件不同的事,但在我的心中卻形成緊密的連結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是尹衍梁先生在20年前捐贈,由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改名與擴大而成,是大陸第一個西式的商學管理學院,20年來培育英才,也擔任重要智庫角色,引領大陸經濟與管理的思潮和趨勢。
  光華管理學院靈魂人物之一、從1950年代任教北大經濟系迄今的厲以寧教授,就是股份制先驅。如果不是厲以寧倡導股份制,大陸經濟可能沒有今天的蓬勃發展與轉型,也可能不會有經濟的崛起,以大國之姿舉辦如此盛大的APEC會議。
  所以我在回臺灣後,就跟同事們分享厲以寧的故事,如何保有初衷,堅持做對的事,在一念間,發揮善意與正念,成為別人的貴人,造就更多好事。
  大家可以想象,在大陸才剛要改革開放時,厲以寧在勞動工資座談會討論經濟體制改革,首次提出“股份制”時,遭受多少質疑。在當時的大陸,大家無法想象出現股票交易所會是什麼景況?
  但厲以寧堅持這個觀點,相信社會上的人力、物力與財力要進行有效配置,必須仰賴市場機制,這也是大陸經濟的新力量。股份制的論點面對諸多質疑與討論聲浪,實施的過程也經歷波折,並非一步到位。但厲以寧曾表示,他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從那時開始。
  他或許沒想到,他的想法被採納成為政策,不僅對身為經濟學家的他帶來成就感,也讓整個國家更發達,讓許多人有更好的生活。他因為堅持一件對的事,造就更多好事,嘉惠更多人,成為許多人的貴人。
  我告訴同事們,一個人再如何都是血肉之軀,但若是有這樣超越自我的精神,加上眾志成城,就能成就偉大的事。我們在遇到挑戰、任務時,常常會抱怨、找藉口。個人的確渺小,但當大家能超越自我時,渺小的個人,就可以有所突破。甚至,大家也常會思考、或是被問,投入一件事的回報是什麼。但是胸襟與視野廣闊的人會想,事情無論大小,能協助他人有所成就,就是最好的回報。
  所以,在各界進行年度預算,檢討過去,規劃來年時,我們除了訂定有形的財務、業務與服務推展計劃,也在進行一項內部工程,如何發揮與落實我們所屬的保險業是“公益服務業”,在日常營運中發揮利他的精神。除了參與公益活動,各部門討論,如何在本業、各部門的實際運作中,具體落實公益服務業。主管們更要謹記,在與每個人接觸的過程中,無論是下屬還是客戶,都把握機會關心助人,成為對方的貴人。
  我幾十年來的職場生涯,接觸過不少國際企業、海外企業家。他們跟臺灣企業或企業家相比,最大的差別就是,無論什麼行業,他們都有讓社會、全球發展更好的利他思維,並且在本業或公益領域付諸執行。同時,許多海外的商學管理教育也強調倫理與道德,不是只有教學生如何銷售、賺錢。
  這幾年,我將這樣的觀察融入公司的許多重要決策,堅持這樣的精神、做對的決定,得到客戶與內外部事業伙伴們的共鳴。例如,我們寓公益於獎勵,嘗試將獎勵高生產力業務員的海外旅游行程,轉為協助臺灣弱勢團體與發揮臺灣生命力的公益旅游,讓業務員們陪偏鄉的孩子打棒球、鼓勵與資助他們圓夢;或是參與有機耕種的工作,將收成捐給弱勢家庭;甚至自發捐款、捐物,組團去現場當義工,落實公益服務業的精神。
  這一個多月來,我們臺灣仍籠罩在一波波食安風暴與黑心企業新聞中。上述體認在此時顯得更為鮮明與貼切。在歲末展望明年,也許無論是企業年度事業規劃、企業文化的凝塑或是企業家個人,也都該有個績效指標─有沒有做對的事?成為別人的貴人?(杜英宗)  (原標題:台媒看厲以寧:做對的事 成為別人的貴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p06cpgaa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